中新社西藏日喀則7月17日電 題:三座熱索橋見證吉隆口岸“活起來”
  中新社記者 楊柳
  位於中國西藏和尼泊爾邊境的吉隆口岸上,從廢棄的木質橋到狹窄的鐵索橋,再到寬闊的石板橋,不同年代的三座熱索橋併排而立,成為雙邊貿易的歷史見證。
  上世紀70年代,被中國確定為一類陸路通商口岸的吉隆曾是西藏對尼泊爾最大貿易口岸。但伴隨樟木口岸貿易量激增,這裡逐漸衰落。時至今日,經過吉隆口岸的物資仍然靠人力在狹窄的鐵索橋上背進背出。
  “此前,吉隆口岸並不很活躍。不過,今年10月起,西藏自治區要將吉隆口岸正式擴大開放。屆時,嶄新的中尼熱索友誼橋將投入使用。”吉隆海關關長王龍告訴中新社記者,“這已使今年上半年的吉隆口岸‘活’起來。”
  37歲的藏族邊民拉巴可算是對此感受最深的人之一。他介紹說:“過去邊民流通兩國的貨物,十多天才能賺幾百元錢(人民幣,下同)。”今年伊始,拉巴動起了做邊貿的心思,“尼泊爾的服裝、首飾在西藏挺受歡迎。雖然仍靠人背進背出,我今年上半年已經賺到十多萬元。”
  這並非拉巴個人的“幸運”。記者從吉隆縣海關瞭解到,今年1至6月,吉隆海關監管邊民互市貿易總值達2165萬元,貨物總重超過2616噸,與去年同期相比分別增長8.91倍和8.4倍。
  拉巴將這一快速增長的原因歸功於政府。“的確,海關在上半年擴大宣傳,爭取讓更多邊民參與到邊民互市中來。”王龍說。“第二,海關在轉變監管理念,從過去的維穩和打擊走私為主,轉為如今打擊走私和促進邊貿發展的‘打促’結合為主。同時,海關也在創新監管方式,將在鎮上查貨的監管方式改為派駐到橋頭現場監管。這不僅方便了邊民,也提高了通關效率。”
  王龍表示,吉隆海關今年的重點工作就是確保口岸順利開放。這些改變是為了擺脫邊民互市的單一貿易現狀,轉向一般貿易和邊境小額貿易,併進一步開放雙向旅客通關。海關監管設施、金融系統也將全部上馬。
  “那時,商品的貿易種類也會增加,邊境貿易會更加活躍,貿易總量也進一步提升。”王龍對此滿懷信心。目前中國出口尼泊爾的商品以傳統的服裝鞋帽居多,從尼泊爾進口的貨物也集中在生活日用品。
  “吉隆口岸進一步開放後,我打算將生意做大,把中國的東西賣到尼泊爾,他們喜歡什麼我們就賣什麼。”拉巴說。尼泊爾吉隆口岸的邊檢官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表示,近一段時間尼中貿易量持續上漲。尼泊爾的邊民希望未來與中國保持更多貿易往來,從衣服到電子產品,讓尼泊爾人過上更好的生活。
  對於吉隆口岸的發展潛力,王龍直言“一定會超過樟木口岸”。他解釋道,目前樟木口岸雖為中國通向南亞次大陸最大的開放口岸,但已接近飽和。不過,王龍並不承認兩個口岸是競爭關係,他說“一定是共贏”。
  “吉隆口岸是乘著南亞大通道的東風進一步開放的,也必將成為中國通往南亞最主要的通道之一”,王龍最後說。(完)  (原標題:三座熱索橋見證吉隆口岸“活起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f32kfemx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